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大學自主治理的假理由

文‧徐文路
(反大學法人化陣線成員,輔大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)

根據教育部的說法,教育部目前推動的國立大學法人化(美其名曰「大學自主治理」),原因是現在的國立大學,具有公務機關的身分,致使高等教育權責不明(教育部與大學的關係為何?教育部什麼能管什麼不能管?校務會議的位階又如何?校長的權責又是什麼?……等),而且經費使用效率不彰(如:好人才受限公務員薪資管制不能高薪留下,壞師資又不能汰除或減薪)。希望上述問題在公立大學進行法人化之後,可以解決。可是這樣的立論實在是荒謬!背後要掩蓋的是教育事業營利化的真正目的!

先理清一個基本問題,即大學到底有沒有效率不彰的問題。學校行政上的確有許多效率不彰的表現,不只是經費使用方面。可是造成效率不彰的根源在於官僚主義心態,要解決這個問題,不是調整大學的法定位階可以解決的。官僚心態不變,哪怕是把大學改制為總統府都還是官僚主義!就好像你的手常常因為打球會扭到受傷,你不想如何改掉易受傷的動作或強化較弱的肌肉群,卻想乾脆砍掉手裝義肢,絕對不是解決方法一樣。

那麼,什麼叫做「經費使用效率不彰」?目前贊成自主治理的論點認為,大學要留住好人才不易,因為薪資待遇太低,好人才容易被外國大學挖角。最常舉的例子是近年來若干台灣學者被應聘至中國大陸的大學任教,因為對方開出的價碼高。平心而論,這個問題的確是有待解決。但是,首先,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繁多,隨便列舉幾項,可能都比這個問題嚴重而迫切。比方說少子化對於高等教育的衝擊、私立大學比例過高、國內學術研究風氣鄉愿之風盛行不利互相刺激進步等等。在上述這些問題中,留不住好人才這個問題算是比較重要而急迫的嗎?

其次,要留住好人才,真正的關鍵恐怕不在於高薪資。對於學術界而言,真正有心於做好研究或教學的人都知道,豐富的學術資源(充足的設備、完善的圖書館等)和行政配套(申請計劃時要補助若干經常性費用,否則就會常發生報假帳養助理的事)、適度調整研究和教學的工作時間比例等都是。教育部只以此為理由,到底是因為他們想像力貧乏,還是根本對現實問題搞不清楚?

最後,以高薪留住好人才,中央研究院早便實施了,可是成效又如何呢?還是大量人才不願來台灣。這已經超出薪資高低的問題了,而是產業和學術結構,乃至於台灣所處的國際分工位階等問題所致。台灣的產業結構一直做代工,基礎研究根本不重視,只要會接單生產就好,很多所謂高科技的關鍵生產設備,台灣不要說生產,可能連維修的能力都很缺乏。台灣要的人才是會操作的,有沒有創意根本不是重點。而發展一種具有科技基礎的產品,進而為其設計可以進行大量生產的設備,並考慮與本社會既有的產業和技能之間的關連性等問題,這些都要有相當高的基礎研究的功力才能做,而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分工體系之下,像台灣這種代工位階的國家,基礎研究將不被看重,又如何或為何要養成或留住基礎研的高階人才呢?在這種情況下,台灣培養的許多基礎研究人才在台灣根本很難找到出路發揮專長,反倒變成是在台灣養成、為跨國資本培養廉價人才為其所用。因此,真正硬底子做基礎研究的人才不會想來台灣的,因為研究成果不會受到重視。不解決業結構的性質問題,卻強要台灣用高薪留住研究人才,豈不怪哉?根本是本末倒置!

更重要的是,什麼是人才?在現行的輿論中,善於且熱心教學的人才不是人才,切身關心學生處境的教師也不是人才,出於學術良知為不公不義發聲的更不是人才,只有為資本所用、為資本研發的人才是人才!大學要用高薪留一堆這一類人要幹嘛?這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真諦所在嗎?那麼,說好的「傳道授業解惑」呢?說好的「人類知識的寶藏庫」呢?說好的「批判的反思」呢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