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反大學法人化陣線成員,輔大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)
根據教育部的說法,教育部目前推動的國立大學法人化(美其名曰「大學自主治理」),原因是現在的國立大學,具有公務機關的身分,致使高等教育權責不明(教育部與大學的關係為何?教育部什麼能管什麼不能管?校務會議的位階又如何?校長的權責又是什麼?……等),而且經費使用效率不彰(如:好人才受限公務員薪資管制不能高薪留下,壞師資又不能汰除或減薪)。希望上述問題在公立大學進行法人化之後,可以解決。可是這樣的立論實在是荒謬!背後要掩蓋的是教育事業營利化的真正目的!
先理清一個基本問題,即大學到底有沒有效率不彰的問題。學校行政上的確有許多效率不彰的表現,不只是經費使用方面。可是造成效率不彰的根源在於官僚主義心態,要解決這個問題,不是調整大學的法定位階可以解決的。官僚心態不變
那麼,什麼叫做「經費使用效率不彰」?目前贊成自主治理的論點認為,大學要留住好人才不易,因為薪資待遇太低,好人才容易被外國大學挖角。最常舉的例子是近年來若干台灣學者被應聘至中國大陸的大學任教,因為對方開出的價碼高
其次,要留住好人才,真正的關鍵恐怕不在於高薪資。對於學術界而言,真正有心於做好研究或教學的人都知道,豐富的學術資源(充足的設備、完善的圖書館等)和行政配套(申請計劃時要補助若干經常性費用,否則就會常發生報假帳養
最後,以高薪留住好人才,中央研究院早便實施了,可是成效又如何呢?還是大量人才不願來台灣。這已經超出薪資高低的問題了,而是產業和學術結構,乃至於台灣所處的國際分工位階等問題所致。台灣的產業結構一直做代工,基礎研究
更重要的是,什麼是人才?在現行的輿論中,善於且熱心教學的人才不是人才,切身關心學生處境的教師也不是人才,出於學術良知為不公不義發聲的更不是人才,只有為資本所用、為資本研發的人才是人才!大學要用高薪留一堆這一類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